“草场里的草被收割打捆送进牛舍,牛舍里的粪便又被用作草场里的肥料,这就是我这个养牛场的循环模式。”5月14日,笔者在蓬安县龙蚕镇普光村见到了返乡创业的“80后”养牛专业户黄冰。在外打拼多年,小有成就的他为何选择返乡养牛,一切还得从草说起。
高考落榜 返乡养牛
黄冰从小生活在农村,18岁那年,由于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和大多数农村娃一样,他跟随父母到广东打工。初入社会,因为学历低、年纪小,黄冰受了不少苦,还经常挨别人的白眼,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靠着自己的勤奋实干,黄冰很快在广东建起了一个生猪养殖场,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冰路过一片草场,那里的草有一米多高,郁郁葱葱绵延几十里。这在南方是很难看到的景色。与当地人交流后黄冰得知,这个生态农场里种着一种叫皇竹草的草本植物,这种草能长到2米高。草场旁边建有一个大型养牛基地。草场里的草用作牛的饲料,而牛排出的粪便则被当作草场的天然肥料,整个农场因而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黄冰还了解到,这种草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强,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生长。“要是能把自己家乡撂荒的地用来种草,那可以养多少只牛啊。”他头脑里一个大胆的想法蹦了出来:回家乡种草养牛。
养牛创业 荆棘满途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黄冰把养牛的想法一提出,立马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养猪刚上手,又能带来较大的收益,现在突然改养牛,还不懂养殖技术,谁心里都没底。“其实养牛的利润远高于养猪,因为国内牛肉市场处于未饱和的状态,再加上牛的发病率远低于猪,只要能将小牛养大就一定能够赚钱。”黄冰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养牛事业。
2010年,黄冰投资10多万元租赁了20亩撂荒地,还花钱雇人种“草”。他的这一举动立马引起了村民的热议:“山上到处都是草,锄草都来不及,还要种草。”面对黄冰的做法,村民百思不得其解,一些关心他的长辈还专门跑到黄冰的家里劝告:“哪里有种草来养牛的?我们祖祖辈辈养牛都放在山上。”
但黄冰心里却很有数。在下决心回家乡养牛以前,他特意请教了养牛致富的成功人士,并参观了他们的牧场,讨教了管理经验,可谓做足了功课。“光靠山里的野草,肯定不能满足现代化养殖的需要,必须种上优质的牧草。”所以他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种牧草。
2011年春,黄冰种牧草已将近一年,村民们却一直没看见他养的牛。“黄冰的草是白种了。”乡亲们有的默默担心,有的摇头叹气。这时的黄冰依然胸有成竹,“我原本就是要等到草长好后才开始养牛,而且养的还不是一般的本地牛。”黄冰说,本地黄牛个子小,生长慢,而且出肉率只有3成,出栏时只有500多公斤。而他早早联系好的良种牛,个子大,出肉率可达5至6成,出栏时有七八百公斤。
然而,现实却给黄冰好好上了一课,他高价从山东买回的良种牛犊,养了几个月后,才发现是四川黄牛,这事也成为当地百姓的笑柄。
虽说每头牛多花了500元左右的冤枉钱,但是最后牛出栏,没亏!黄冰紧接着花了15万元从内蒙古购入了40多头西门塔牛,但就是这批牛,将黄冰一下子打倒了。虽然这种牛生长周期短,但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有近一半的牛在饲养过程中死了。亲朋的责怪、旁人的嘲笑……那段时间,黄冰常常一个人瘫坐在牛圈里沉思不语。在妻子的鼓励下,黄冰才重新振作起来。他到镇上询问兽医和有经验的养牛户,查出了牛大批死亡的原因。
第二批牛出栏,入不敷出,黄冰因此欠下外债。
抱团合作 “钱途”广阔
在汲取了前两批牛的经验教训后,黄冰用西门塔牛和黄牛杂交了第三批牛。虽说这批牛的数量不多,但是长势喜人。等第三批牛出栏后,黄冰必将扭亏为盈。
一个人富不算富,黄冰想到的是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农户也开始种草养牛,成立养牛合作社。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黄冰还别出心裁地运用“寄养”的模式,即客户可在牛棚内认养一头牛,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待牛出栏后,卖的钱全部归客户所有。
目前,黄冰牛舍里的牛有40余头,“这些牛卖了能有15万元的利润,现在技术成熟了,牛肉价格也在上涨,我想扩大规模,争取达到每年出栏100头的规模,同时引进牛肉深加工技术,增加附加值。”关于未来的发展,黄冰满怀憧憬。
以上是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养牛基地对采用养牛场循环模式 “80后”农民工返乡养牛创新业的看法,如果你有更好的见解欢迎与我们交流。
转载请注明本文出自:http://www.sdshfmy.com/NewsShow.asp?id=3966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源自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切勿做为商业目的使用。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