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常见的寄生病
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肉牛会有很多的寄生虫病。所以在养牛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加检查,严加控制。
在牛的消化道内寄生的原线虫较多,主要育捻转血矛线虫、指形长刺线虫、食道口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等。它们多混合感染,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的致病力最强。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在牛的真胃及小肠内寄生所引起的一种反刍兽圆线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危害较大。病原:捻转血矛线虫 (H aem onch us contortus):虫体为毛发状,因吸血而呈淡红色,雌虫由于白色的线状的*********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相间的外观,如捻成1以的,故名捻转血矛线虫,叉因其在胃中寄生,故叉称捻转胃虫。虫体表面有横纹和纵崤,颈乳突显著,头端尖细,口囊小。雄虫长1.5~2.0厘米,尾端有交合伞及1对等长的交合刺,交合伞较特殊,有1对细长肋支撑着的长的侧叶及1个由“人”字形背肋支撑的小背 叶组成,易于鉴别。雌虫长2.7~3.0厘米,阴门在虫体后部,外有一明显瓣状的阴门盖。生活史雌虫在牛的皱胃内产卵,卯随粪便排至外界,发育为披鞘的感染性幼虫,被牛采食后,在瘤胃内脱鞘,并移行至真胃,吸血发育为成虫。从牛食人感染性幼虫到粪便中出现虫卯,约需18~21天。流行病学,捻转胃虫虫卯随粪便排出后,在5~40℃环境中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借助干皮鞘的保护,感染性幼虫在外界抵抗力较强,牛粪、土壤是感染性幼虫在外界的藏身地,且感染性幼虫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在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照条件下,幼虫可爬到牧草上,从而易于被放牧的牛采食。捻转血矛线虫病有“自愈现象”,即初次感染所产生的抗体和幼虫再攻侵入时的抗原成分结合发生免疫学屡应,导致真冒粘膜水肿、局部pH值升高,造成不利干虫体生活的环境,而将体内虫体排出而自愈:此自愈现象无特异性,捻转胃虫作用引起的自愈现象,也可导致真胃及小肠内其它线虫病的自愈,可能是由于消化道内线虫抗原性相近的缘故。致病作用及症状由于捻转胃虫的寄生可吸取宿主大量的血液,从而引起患牛的贫血、肝脏的坏死、变性及机体衰弱。临床上可见瘸牛贫血、结膜苍白、下颌及腹下水肿,身体瘦弱、被毛粗乱、昏地不起、便秘与腹泻交替,持续时间较长。诊断本病的诊断可采用粪检,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因虫卵形态无特征性,必要时可用粪便培养I期幼虫而确诊。防治(1)治疗:①盐酸左旋眯唑:8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或4~5毫克/公斤体重肌注。②酚噻嗪(硫化二苯***)0.2~0.4克/公斤体重,用稀面糊配成1%~10%悬乳液灌服或拌于料中给予,最高限量为每头牛60克。⑨驱蛔灵(磷酸哌嗪或柠檬酸哌嗪):0.2克/公斤体重投服。(2)预防:①有计划地定期驱虫:根据当地的流行季节,每年两次定期驱虫,一般是春、秋季,即放牧前、后各1次。②对粪便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雪口及幼虫。④合理安排放牧,注意饮水卫生:应避免在低洼地区放牧,避免清晨、傍晚及雨后放牧,以避开幼虫活动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不要让牛饮低洼地的积水及死水。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养牛的过程中,平时多检查,多观察,好预防寄生病的发生。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源自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切勿做为商业目的使用。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